【海淀區】「生態綠島」正式開放 引水鳥舞翩蹺
2023-11-19 點閱數:142,874

黑翅長腳鷸、牛背鷺、小翠鳥……近日「生態綠島」崔家窯濕地公園已完工,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該公園為海淀區「水清岸綠」行動計畫的重要工程公園,公園以「水景」環抱綠地,與西側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相呼應,將重塑片區水生態環境。採用「林水結合」的模式,延續文化傳承,創新生態景觀,將宏豐渠河道水源引入園內,打造以水系為主的景觀濕地公園。
崔家窯濕地公園位於海淀區西北旺鎮,自2020年籌建,今年9月建成,占地14.72萬平方米。公園西側及北側與宏豐渠相鄰,南至豐潤中路,東至宏豐渠東路。所屬地曾是水稻種植區,整體地形平坦,水源涵養充足,總體設計以「觀農桑、品文脈」為主題,傳承農耕文化的同時,將生態涵養納入公園建設中。
崔家窯濕地公園利用場地內現狀林木保留原始生態種群,將河流和水系作為生態基礎,進行水質淨化和生態涵養。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利用水源、涵養水源、留存水源、觀賞水源,達到城市的水循環系統性利用,實現自然積存、滲透和淨化水資源的效果。
為恢復生態系統,提升生物的多樣性,通過構建水生植物群落重建濕地動物系統、恢復棲息地形成「植物—底栖—魚類」的生態系統,保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同時利用卵石、礫石等天然材料,對表流濕地表層土壤進行換填,由卵石、礫石形成凹凸不平的河底環境,為底棲生物的生長提供了多樣化的生境,也為河流底棲生態系統的恢復創造了可能。同步構建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沉水植被系統構建、浮水植物系統構建、挺水植物系統構建、旱濕生植物系統構建。
通過狐尾藻、龍鬚眼子菜、金魚藻等植物的種植,進行光合放氧、分解有機物,從而促進水生植物的健康生長。通過適當放養魚類,同時放養少量螺類、蚌類等水生動物,重構濕地動物系統與棲息地。
公園內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樹林,同時進行了綠化提升,栽植多種水生植物、各類喬木和灌木達89種,建有水系景觀2萬餘平方米,朗庭休閒區域2萬餘平方米,綠化景觀10萬餘平方米,配備景觀棧道、觀水準台、兒童遊玩沙坑等。同時還完善了休閒、遊憩、服務等各類便民設施,用以滿足居民日常郊野遊玩需求。
圖文:張楚佳
該公園為海淀區「水清岸綠」行動計畫的重要工程公園,公園以「水景」環抱綠地,與西側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相呼應,將重塑片區水生態環境。採用「林水結合」的模式,延續文化傳承,創新生態景觀,將宏豐渠河道水源引入園內,打造以水系為主的景觀濕地公園。
崔家窯濕地公園位於海淀區西北旺鎮,自2020年籌建,今年9月建成,占地14.72萬平方米。公園西側及北側與宏豐渠相鄰,南至豐潤中路,東至宏豐渠東路。所屬地曾是水稻種植區,整體地形平坦,水源涵養充足,總體設計以「觀農桑、品文脈」為主題,傳承農耕文化的同時,將生態涵養納入公園建設中。
崔家窯濕地公園利用場地內現狀林木保留原始生態種群,將河流和水系作為生態基礎,進行水質淨化和生態涵養。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利用水源、涵養水源、留存水源、觀賞水源,達到城市的水循環系統性利用,實現自然積存、滲透和淨化水資源的效果。
為恢復生態系統,提升生物的多樣性,通過構建水生植物群落重建濕地動物系統、恢復棲息地形成「植物—底栖—魚類」的生態系統,保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同時利用卵石、礫石等天然材料,對表流濕地表層土壤進行換填,由卵石、礫石形成凹凸不平的河底環境,為底棲生物的生長提供了多樣化的生境,也為河流底棲生態系統的恢復創造了可能。同步構建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沉水植被系統構建、浮水植物系統構建、挺水植物系統構建、旱濕生植物系統構建。
通過狐尾藻、龍鬚眼子菜、金魚藻等植物的種植,進行光合放氧、分解有機物,從而促進水生植物的健康生長。通過適當放養魚類,同時放養少量螺類、蚌類等水生動物,重構濕地動物系統與棲息地。
公園內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樹林,同時進行了綠化提升,栽植多種水生植物、各類喬木和灌木達89種,建有水系景觀2萬餘平方米,朗庭休閒區域2萬餘平方米,綠化景觀10萬餘平方米,配備景觀棧道、觀水準台、兒童遊玩沙坑等。同時還完善了休閒、遊憩、服務等各類便民設施,用以滿足居民日常郊野遊玩需求。
圖文:張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