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甲骨、簡牘、敦煌遺書、明清檔案 首次集中亮相
2023-03-15 點閱數:168,782

圖說:觀眾正在認真觀看古文獻四大發現。(方非/攝)
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是上世紀初中國學術的「四大發現」。近日,「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在大陸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展,面向公眾開放。分藏於各地的四大發現古文獻首次集中亮相。
近3000平方米的空間裡,來自大陸第一歷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的249種、382件珍貴文物文獻,囊括甲骨、簡牘、敦煌遺書、明清檔案等多種類型,按照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四個專題,帶領觀眾溯源中國歷史,探索中華文脈。
為了這場目前為止四大發現文物最大規模的展覽,大陸國家典籍博物館拿出四個展廳亮寶。殷墟甲骨專題展廳,光影、聲音打造的立體畫卷等場景裡,一段段遠古記憶呈現:一件龜腹甲殘片甲骨,記載了商王獵獲麋鹿和兔的內容,上面的兔字象形,描繪了兔子的前後腿、小短尾等外形,十分生動傳神;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數最多的甲骨,長43.5釐米、寬24釐米,共218字,記錄了古人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的內容;一件甲骨記錄了商代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載之一。
居延漢簡是漢代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的簡牘,簡文內容真實生動地展現了漢代居延戍邊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中國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發現了兩批居延漢簡,展廳裡,國圖和甘肅簡牘博物館分別收藏的兩枚分屬兩批出土的《“肩水金關”簡》首次得以重聚;觀眾置身邊塞風光中,還可以品讀《塞上烽火品約》《論語·知道》等甘肅簡牘博物館重要館藏,瞭解居延漢簡的重要發現。
敦煌遺書專題展廳中,不同時期敦煌石窟的紋樣元素,大面積的 壁畫,營造出敦煌遺書中異彩紛呈的世界。展出的50件展品全部藏于國圖,部分數位壁畫資源由敦煌研究院提供。抄寫於西涼建初十二年(417年)的《四分律初分》,是現存最早的抄本,同時也是大陸國圖所藏敦煌遺書中有紀年的最早一卷;還有一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五十七》,完整保存了卷軸裝書籍的形態。
明清檔案專題中,觀眾不僅能夠看到盛裝皇帝聖訓、實錄等珍貴典籍的清代金匱等文物原件,還可以透過清乾隆時期的小金榜、清光緒時期的文科大金榜、大陸國家圖書館藏原內閣大庫善本古籍等仿製品,感受明清檔案的萬千氣象。
(李祺瑤)
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是上世紀初中國學術的「四大發現」。近日,「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在大陸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展,面向公眾開放。分藏於各地的四大發現古文獻首次集中亮相。
近3000平方米的空間裡,來自大陸第一歷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的249種、382件珍貴文物文獻,囊括甲骨、簡牘、敦煌遺書、明清檔案等多種類型,按照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四個專題,帶領觀眾溯源中國歷史,探索中華文脈。
為了這場目前為止四大發現文物最大規模的展覽,大陸國家典籍博物館拿出四個展廳亮寶。殷墟甲骨專題展廳,光影、聲音打造的立體畫卷等場景裡,一段段遠古記憶呈現:一件龜腹甲殘片甲骨,記載了商王獵獲麋鹿和兔的內容,上面的兔字象形,描繪了兔子的前後腿、小短尾等外形,十分生動傳神;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數最多的甲骨,長43.5釐米、寬24釐米,共218字,記錄了古人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的內容;一件甲骨記錄了商代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載之一。
居延漢簡是漢代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的簡牘,簡文內容真實生動地展現了漢代居延戍邊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中國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發現了兩批居延漢簡,展廳裡,國圖和甘肅簡牘博物館分別收藏的兩枚分屬兩批出土的《“肩水金關”簡》首次得以重聚;觀眾置身邊塞風光中,還可以品讀《塞上烽火品約》《論語·知道》等甘肅簡牘博物館重要館藏,瞭解居延漢簡的重要發現。
敦煌遺書專題展廳中,不同時期敦煌石窟的紋樣元素,大面積的 壁畫,營造出敦煌遺書中異彩紛呈的世界。展出的50件展品全部藏于國圖,部分數位壁畫資源由敦煌研究院提供。抄寫於西涼建初十二年(417年)的《四分律初分》,是現存最早的抄本,同時也是大陸國圖所藏敦煌遺書中有紀年的最早一卷;還有一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五十七》,完整保存了卷軸裝書籍的形態。
明清檔案專題中,觀眾不僅能夠看到盛裝皇帝聖訓、實錄等珍貴典籍的清代金匱等文物原件,還可以透過清乾隆時期的小金榜、清光緒時期的文科大金榜、大陸國家圖書館藏原內閣大庫善本古籍等仿製品,感受明清檔案的萬千氣象。
(李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