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工匠營」匠心傳承修古建 百年老樓煥新顏
2023-02-03 點閱數:148,894

圖說:在東城區西曉市街同興和木器店舊址修繕現場,京誠集團老工匠劉京生(右)向年輕學員傳授技藝。(鄧偉/攝)
天壇北側、西曉市街,一座飽經風霜的百年老樓即將重煥新生。
「屋面苫青灰背要分層,千萬不能圖省事兒一次成型。」年近70歲的苗世常敏捷地爬上腳手架,再一次叮囑工人。他們正在進行的苫背施工,是古建築頂部瓦面安裝前的最後一道工藝。
「澆青灰漿趕壓次數不少於三漿三壓,得壓實、壓光,一點兒裂縫不能有。」苗世常邊比劃邊講解,旁邊跟著的小夥兒連連點頭。
這裡是同興和木器店舊址的修繕現場,也是京誠集團「工匠營」的實訓基地之一。2021年8月,京誠集團正式啟動這處歷史建築的保護性修繕,多位經驗豐富的老工匠每天駐紮現場嚴格把關,年輕學員則在一旁見縫插針學習討教。
談及組建「工匠營」的初衷,京誠集團崇西房管公司副經理武冠利說,在北京老城風貌保護中,保護內容不單是建築本身,也延展到建築文化、施工技法等諸多元素,傳統工匠培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為此,專注古建領域專業人才培養的「工匠營」,鼓勵有技術的老師傅、有特長的工匠們當講師,開展一系列木作榫卯實操、瓦作砌築等培訓課程的教學。
有著近40年工齡的瓦工師傅劉京生,退休後又被返聘回來,和「老哥」苗世常一起,參與到「工匠營」的教學中。「我一輩子砌了幾十萬塊磚,這些老的工藝做法得傳承下去,別給帶到棺材裡頭。」劉京生直言直語,說的都是心裡話。
25歲的田宇進公司不到3年,在報名「工匠營」木工班的契機下,第一次有了陪伴式參與歷史建築修繕的機會。「太細緻了!」看到老師傅們拿起鑿子就像拿著手術刀一樣,平心靜氣地替這棟小樓修復受損的「骨骼」,他學到的不僅是手藝,更是一份匠心。30歲出頭的仝強也是木工班的學員,他說,只要“工匠營”辦下去,就想跟著一直學下去。
「工匠營」組建以來,職工們增加的不僅是手上的技能,更是對崗位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工匠營」也從單純的技能培訓,逐漸發展成包含培訓、教育、文化、宣傳在內的四個基地。目前,「工匠營」已累計邀請44名講師,開展線上培訓66次、線下實操792課時,參訓人員達2346人次。
除了同興和木器店舊址,近年來,在南鑼鼓巷四條胡同等文保項目以及朝陽門演樂胡同、鼓樓東大街等眾多修繕保護專案中,都有「工匠營」中師與徒的身影。老師傅們為仍能發揮餘熱而振奮,學員們則為擁有一技之長而感到踏實。越來越多年輕人帶著培訓成果回到實際工作中,為老城風貌保護添磚加瓦。
(陳雪檸)
天壇北側、西曉市街,一座飽經風霜的百年老樓即將重煥新生。
「屋面苫青灰背要分層,千萬不能圖省事兒一次成型。」年近70歲的苗世常敏捷地爬上腳手架,再一次叮囑工人。他們正在進行的苫背施工,是古建築頂部瓦面安裝前的最後一道工藝。
「澆青灰漿趕壓次數不少於三漿三壓,得壓實、壓光,一點兒裂縫不能有。」苗世常邊比劃邊講解,旁邊跟著的小夥兒連連點頭。
這裡是同興和木器店舊址的修繕現場,也是京誠集團「工匠營」的實訓基地之一。2021年8月,京誠集團正式啟動這處歷史建築的保護性修繕,多位經驗豐富的老工匠每天駐紮現場嚴格把關,年輕學員則在一旁見縫插針學習討教。
談及組建「工匠營」的初衷,京誠集團崇西房管公司副經理武冠利說,在北京老城風貌保護中,保護內容不單是建築本身,也延展到建築文化、施工技法等諸多元素,傳統工匠培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為此,專注古建領域專業人才培養的「工匠營」,鼓勵有技術的老師傅、有特長的工匠們當講師,開展一系列木作榫卯實操、瓦作砌築等培訓課程的教學。
有著近40年工齡的瓦工師傅劉京生,退休後又被返聘回來,和「老哥」苗世常一起,參與到「工匠營」的教學中。「我一輩子砌了幾十萬塊磚,這些老的工藝做法得傳承下去,別給帶到棺材裡頭。」劉京生直言直語,說的都是心裡話。
25歲的田宇進公司不到3年,在報名「工匠營」木工班的契機下,第一次有了陪伴式參與歷史建築修繕的機會。「太細緻了!」看到老師傅們拿起鑿子就像拿著手術刀一樣,平心靜氣地替這棟小樓修復受損的「骨骼」,他學到的不僅是手藝,更是一份匠心。30歲出頭的仝強也是木工班的學員,他說,只要“工匠營”辦下去,就想跟著一直學下去。
「工匠營」組建以來,職工們增加的不僅是手上的技能,更是對崗位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工匠營」也從單純的技能培訓,逐漸發展成包含培訓、教育、文化、宣傳在內的四個基地。目前,「工匠營」已累計邀請44名講師,開展線上培訓66次、線下實操792課時,參訓人員達2346人次。
除了同興和木器店舊址,近年來,在南鑼鼓巷四條胡同等文保項目以及朝陽門演樂胡同、鼓樓東大街等眾多修繕保護專案中,都有「工匠營」中師與徒的身影。老師傅們為仍能發揮餘熱而振奮,學員們則為擁有一技之長而感到踏實。越來越多年輕人帶著培訓成果回到實際工作中,為老城風貌保護添磚加瓦。
(陳雪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