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大學空設系畢業成果展 探討場域未知性
2022-06-14 點閱數:143,675

圖說:大葉大學空設系畢展結合畢典,黃俊熹院長(前排中)恭喜學生完成學業。(記者蔡鳳凰/攝)
【記者蔡鳳凰/大村報導】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舉辦畢業成果展「未明質域」,展出49組作品,同時結合畢業典禮,大四生換上學士服,與自己的畢業製作開心合影。
林永恩老師指導香港學生余曉藍設計的「建築生死的轉渡」,改造彰化市的歷史建築為博物館。余曉藍認為,彰化有很多古蹟與歷史建築,面對保存與拆除的兩難,比如彰化警察局附近的燒酒全故居,被拆到只剩下三面牆壁,他希望讓舊建築再生為博物館,展覽台灣和國外舊建築成功改造的案例,提醒大家建築物也有生與死,對於歷史建築保護和文化傳承,可以有不同的思考。
劉凱群老師指導空設系大四生王暄喜、張嚴勇設計的「山城喧囂過濾場域」,為猴硐提出空間再造的可能。張嚴勇同學說,山中小城過去是挖煤礦的地方,但隨著礦產越來越少,小鎮漸漸沒落,只剩下一些被貓吸引來猴硐的觀光客,他們希望發展觀光的同時,也能保留當地文化特色,因此規劃了文創區的空間,一樓是展示空間,讓遊客體驗礦坑,二樓是藝術家與民眾互動的共學空間,三樓則是藝術工作室,讓文藝創作者進駐。
【記者蔡鳳凰/大村報導】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舉辦畢業成果展「未明質域」,展出49組作品,同時結合畢業典禮,大四生換上學士服,與自己的畢業製作開心合影。
林永恩老師指導香港學生余曉藍設計的「建築生死的轉渡」,改造彰化市的歷史建築為博物館。余曉藍認為,彰化有很多古蹟與歷史建築,面對保存與拆除的兩難,比如彰化警察局附近的燒酒全故居,被拆到只剩下三面牆壁,他希望讓舊建築再生為博物館,展覽台灣和國外舊建築成功改造的案例,提醒大家建築物也有生與死,對於歷史建築保護和文化傳承,可以有不同的思考。
劉凱群老師指導空設系大四生王暄喜、張嚴勇設計的「山城喧囂過濾場域」,為猴硐提出空間再造的可能。張嚴勇同學說,山中小城過去是挖煤礦的地方,但隨著礦產越來越少,小鎮漸漸沒落,只剩下一些被貓吸引來猴硐的觀光客,他們希望發展觀光的同時,也能保留當地文化特色,因此規劃了文創區的空間,一樓是展示空間,讓遊客體驗礦坑,二樓是藝術家與民眾互動的共學空間,三樓則是藝術工作室,讓文藝創作者進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