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圈地不手軟 10萬公頃農地被消失
2019-11-14

圖:民間團體審視各縣市國土計劃,發現浮濫圈地導致農地僅剩65萬公頃,比規定總量少10餘萬公頃,籲政府正視。 (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地球公民基金會等團體審視各縣市國土計劃,發現浮濫圈地導致農地僅剩六十五萬公頃,比規定總量少十餘萬公頃,呼籲政府正視此危機。農委會官員表示,會協同主管機關內政部輔導、協助縣市依法定各區要件劃設。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吳其融表示,為保障糧食自給率達四十%,行政院與內政部規定全國需保留七十四萬至八十一萬公頃農地,但審視國土計劃後,預估農地僅剩六十五萬公頃,每人只能分到六十六坪的農產品。
台灣農村陣線成員許文烽指出,消失十萬公頃只是保守估計,許多土地雖被列為農地,但並不作為農地使用,農地實際流失恐超過二十萬公頃。
消失的農地去了哪裡?地球公民與農陣等團體根據目前公布的十五個縣市國土計劃發現,各縣市政府將都市計畫農業區劃為都市發展用地。
環境法律人協會專員黃子芸以新北市為例,區域計畫中的優良農地總量約一千多公頃,但在國土計劃中剩不到八十公頃,取而代之的是一千六百四十七公頃的居住或產業發展需求開發地區。
吳其融說,經濟部工業局評估台灣在二○三五年僅需新增三千三百一十一公頃產業用地,但各縣市政府打算在五年內新增一萬五千三百四十七公頃,是不切實際的規畫,讓他直言:「不只是超英趕美,根本是超地球趕宇宙!」
工業區的設置地點也存有疑慮,在彰化鹿港務農的許文烽說明,彰化縣政府將「打鐵厝產業園區」設在有機農業園區、自來水取水口及醫療園區的周邊,恐造成嚴重環境汙染。
黃子芸認為,各縣市政府不切實際的國土規劃不僅危害環境,更損害農民權益,使農民被迫遷離農地、流離失所。她呼籲,各縣市政府停止不必要的開發,謹慎思考城市該如何永續發展。
民間團體提出三點訴求,縣市政府應公布詳細的規劃技術報告,提出實際可行的國土規劃,不要浮濫圈地;農委會應妥善分配各縣市維護農地總量,要求縣市政府落實;此外,中央政府應建立合理公開的審議及公民討論機制,讓國土計劃能發揮預期效益。
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蔡昇甫指出,地球公民基金會等團體的呼籲是正面的,國土劃設程序上分地方、中央兩個層級,地方政府還在召開公聽會、公開閱覽等流程中,這些流程完成後,地方政府也要組成委員會審查,再報中央政府審查。【記者高照/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