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談話》 特赦陳水扁? 蔡總統:沒想到這個問題
2023-05-20 點閱數:140,618

【記者許守仁/臺北報導】蔡英文總統任期剩最後一年,她今(二十)日在執政七週年記者會上,針對媒體詢問總統最後一年任期目前最想做或最急迫需要處理的事情有哪些?她回應說,未來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稍早提到在對外關係上,維持政策穩定,與各方保持溝通,也希望這種處理機制與模式,未來的總統可以參考,甚至沿用。(見圖)
至民生經濟議題上,總統說,仍有很多打底工作需持續進行,比如住宅問題,目前做了階段性處理,下一階段仍需持續解決,這是臺灣社會以及年輕人都很關注的議題,但問題累積了很長一段時間,解決需持續在每個階段投入資源,透過政策、資源緩解租屋者負擔。
總統指出,有很多基礎建設,政府也希望能把它做好。臺灣很多供水設施就是「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資源開發的一部分,總統只能以八年任期盡其所能去做,但這是臺灣長期累積要處理的議題,希望每一階段的總統都能持續努力確保水資源的供應與開發,因為極端氣候挑戰不會因為她結束任期而結束,會持續、甚至更嚴重。
對於媒體詢問對於任期結束前是否處理特赦前總統陳水扁?總統說,赦免議題,她還沒開始想,也沒想過這個問題。至於朝野領袖政黨會晤,她一直都有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大家都有意願,也有合適的機會,都可以來談一談,重點是要有一個認知,就是政黨對內可以有競爭,但是對外還是要團結一致。
媒體也詢及臺灣面臨電力供應吃緊及電價調漲,企業界對臺灣能源政策有不同看法,身兼民進黨智庫副董事長的童子賢,呼籲重啟核一、核二廠,能源政策是否需調整?總統回應表示,童子賢副董事長的看法應該是「個人看法」,實際執行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原因在於核一、核二廠都已經依法停止商轉,但都面臨一樣的問題,就是燃料棒一直在爐心無法取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中央地方一起努力。
總統說,她認為,核廢料的處理是不管任何政黨執政,都必須面對的難解問題。而台灣綠電的發展,即使受到疫情的影響,去年綠電的發電量已經超過核電。政府會堅定持續推動能源轉型,並且邁向二0五0淨零碳排。依照政府現在的規劃,到二0三0年,不包括再生能源,新增的電廠機組,扣掉除役機組的「淨增加」數量,可以達到九百一十萬瓩,增加的量將近核一加核二的三倍。所以,「臺灣不會缺電」,但臺灣需要持續投資儲電設備建置以及電網韌性的建構,提升及確保供電的穩定性。
針對媒體詢問台積電決定在美、日及歐洲擴大投資,政府如何確保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的關鍵優勢地位,以及培育人才?總統回應指出,臺灣半導體關鍵優勢有三個面向,除了民主治理,還有領先全球的技術優勢,以及完整健全的產業生態系,這都是臺灣幾十年的累積,不是任何國家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這也是張忠謀創辦人常常提醒政府的。而我們要守住這個優勢的關鍵,在於把研發重心和先進製程留在臺灣,持續提供全球最安全、最可靠,並且是最有效率的產品與服務。
總統強調,人才是關鍵中的關鍵。當業者在成熟製程布局全球的同時,可以從全球吸引更多人才,和臺灣的人才進行良性競爭與交流。透過這樣的良性循環,實際上會更強化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優勢。有關整體產業所需要的人才培育養成及供給等問題,國發會在近期內將提出完整說明。
媒體也問到興建二十萬戶社會住宅的政策達成率以及高房價問題。總統指出,高房價確實是很多人的難題,健全房地產市場、安定居住權益,是她執政以來一直堅持的原則,政府也多管齊下努力抑制房價。例如,立法限制囤屋及其他可能炒作房價的作為;整合縣市間不同交通工具的費用,降低通勤者交通負擔,進而擴大民眾居住地的選擇,讓主要都會區減壓,房價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總統指出,在供給面,政府推動興建社宅及包租代管,二十萬戶社宅中有十二萬戶是需要興建的,剛開始有許多法規和基本建置要處理,但隨著經驗累積,興建社會住宅的步伐會越來越快。預計到二0二四年底,已完成、興建中、或已發包的社宅數量能夠達成目標。社會住宅需要長時間的累積,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對房價會產生抑制效果,政府也會持續找尋更多可開發社宅的地點與機會。
至民生經濟議題上,總統說,仍有很多打底工作需持續進行,比如住宅問題,目前做了階段性處理,下一階段仍需持續解決,這是臺灣社會以及年輕人都很關注的議題,但問題累積了很長一段時間,解決需持續在每個階段投入資源,透過政策、資源緩解租屋者負擔。
總統指出,有很多基礎建設,政府也希望能把它做好。臺灣很多供水設施就是「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資源開發的一部分,總統只能以八年任期盡其所能去做,但這是臺灣長期累積要處理的議題,希望每一階段的總統都能持續努力確保水資源的供應與開發,因為極端氣候挑戰不會因為她結束任期而結束,會持續、甚至更嚴重。
對於媒體詢問對於任期結束前是否處理特赦前總統陳水扁?總統說,赦免議題,她還沒開始想,也沒想過這個問題。至於朝野領袖政黨會晤,她一直都有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大家都有意願,也有合適的機會,都可以來談一談,重點是要有一個認知,就是政黨對內可以有競爭,但是對外還是要團結一致。
媒體也詢及臺灣面臨電力供應吃緊及電價調漲,企業界對臺灣能源政策有不同看法,身兼民進黨智庫副董事長的童子賢,呼籲重啟核一、核二廠,能源政策是否需調整?總統回應表示,童子賢副董事長的看法應該是「個人看法」,實際執行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原因在於核一、核二廠都已經依法停止商轉,但都面臨一樣的問題,就是燃料棒一直在爐心無法取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中央地方一起努力。
總統說,她認為,核廢料的處理是不管任何政黨執政,都必須面對的難解問題。而台灣綠電的發展,即使受到疫情的影響,去年綠電的發電量已經超過核電。政府會堅定持續推動能源轉型,並且邁向二0五0淨零碳排。依照政府現在的規劃,到二0三0年,不包括再生能源,新增的電廠機組,扣掉除役機組的「淨增加」數量,可以達到九百一十萬瓩,增加的量將近核一加核二的三倍。所以,「臺灣不會缺電」,但臺灣需要持續投資儲電設備建置以及電網韌性的建構,提升及確保供電的穩定性。
針對媒體詢問台積電決定在美、日及歐洲擴大投資,政府如何確保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的關鍵優勢地位,以及培育人才?總統回應指出,臺灣半導體關鍵優勢有三個面向,除了民主治理,還有領先全球的技術優勢,以及完整健全的產業生態系,這都是臺灣幾十年的累積,不是任何國家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這也是張忠謀創辦人常常提醒政府的。而我們要守住這個優勢的關鍵,在於把研發重心和先進製程留在臺灣,持續提供全球最安全、最可靠,並且是最有效率的產品與服務。
總統強調,人才是關鍵中的關鍵。當業者在成熟製程布局全球的同時,可以從全球吸引更多人才,和臺灣的人才進行良性競爭與交流。透過這樣的良性循環,實際上會更強化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優勢。有關整體產業所需要的人才培育養成及供給等問題,國發會在近期內將提出完整說明。
媒體也問到興建二十萬戶社會住宅的政策達成率以及高房價問題。總統指出,高房價確實是很多人的難題,健全房地產市場、安定居住權益,是她執政以來一直堅持的原則,政府也多管齊下努力抑制房價。例如,立法限制囤屋及其他可能炒作房價的作為;整合縣市間不同交通工具的費用,降低通勤者交通負擔,進而擴大民眾居住地的選擇,讓主要都會區減壓,房價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總統指出,在供給面,政府推動興建社宅及包租代管,二十萬戶社宅中有十二萬戶是需要興建的,剛開始有許多法規和基本建置要處理,但隨著經驗累積,興建社會住宅的步伐會越來越快。預計到二0二四年底,已完成、興建中、或已發包的社宅數量能夠達成目標。社會住宅需要長時間的累積,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對房價會產生抑制效果,政府也會持續找尋更多可開發社宅的地點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