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福建漳州切磋詩藝 面對面交流超溫暖
2023-05-14 點閱數:115,140

【記者楊之中/綜合報導】2023年閩南詩歌節開幕式暨詩歌朗誦會,十三日晚間,在福建漳州閩南師範大學舉行,來自臺灣的專家學者和閩南地區的學校師生們以詩會友,切磋詩藝,深入交流,有效推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和發展。
本次活動由閩南師範大學、《詩刊》雜誌社主辦,主題是「同聲同文詩必有教」。
當晚,帶來了25首詩歌朗誦,參與朗誦的臺灣作家和詩人表示,面對面交流很溫暖,沒有比見面交流更好的方式了。
![]()
詩人余光中的詩歌「鄉愁」,在朗誦會中引發迴響;詩歌道出: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廈門大同中學老師鐘永許、卓鳳凰,首次將普通話和閩南話融入朗誦,創新演繹余光中的詩歌「鄉愁」,在場觀眾紛紛表示帶來了新的感動。
鐘永許說,余光中也是閩南人,我們希望借助這首詩歌,表達老先生,以及兩岸民眾期盼團圓的心聲。
祖籍湖南的臺灣作家石德華,朗誦其疫情防控期間的原創散文作品「妖怪說的」,分享疫情帶來的生活變化和感悟。
她表示「鄉愁」是從小聽到大的詩歌,當晚生動的演繹讓她感覺「鄉愁」就在眼前。
石德華還喜歡「紅色記憶·青春抉擇」等用演詩的方式帶入情境的朗誦。
五年未參加朗誦會的石德華認為,大陸詩歌和文化的傳承舆發展,做得很好,她感覺大陸師生對詩歌的喜愛和認識,及文化自信又更上層樓。
![]()
當晚,臺灣詩人白靈帶來了一首自創的詩歌「大戈壁」。該作品創作于甘肅省敦煌行之後,抒發其遇見大陸錦繡山河的震撼和感想。
白靈介紹他從小接受中華傳統詩歌文化的教育,兩岸詩歌文化、人文歷史一脈相承,人為無法割斷。
在他看來,此次線下活動持續一周,涵蓋詩歌節、系列講座、研討會等,形式多樣,將進一步加強兩岸民眾的情誼和理解。
白靈表示沒有比見面更好的交流方式,他希望兩岸能多見面溝通,也歡迎大陸民眾多到臺灣,感受人文歷史及文化。
臺灣老師陳瑞松,是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主任,也是當晚主持人。他表示面對面的方式有溫度,很溫暖。因疫情導致線下詩歌會停辦3年,他期待兩岸通過詩歌等文化藝術教育交流,激發別樣火花。
閩南詩歌節已舉辦7屆,搭建了兩岸詩人、學者和藝術家學術研討及創作交流的平臺。
閩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何紹福表示,希望通過詩歌節及系列活動,弘揚中華優秀詩教傳統,推動兩岸文學文化融合發展。
本次活動由閩南師範大學、《詩刊》雜誌社主辦,主題是「同聲同文詩必有教」。
當晚,帶來了25首詩歌朗誦,參與朗誦的臺灣作家和詩人表示,面對面交流很溫暖,沒有比見面交流更好的方式了。
詩人余光中的詩歌「鄉愁」,在朗誦會中引發迴響;詩歌道出: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廈門大同中學老師鐘永許、卓鳳凰,首次將普通話和閩南話融入朗誦,創新演繹余光中的詩歌「鄉愁」,在場觀眾紛紛表示帶來了新的感動。
鐘永許說,余光中也是閩南人,我們希望借助這首詩歌,表達老先生,以及兩岸民眾期盼團圓的心聲。
祖籍湖南的臺灣作家石德華,朗誦其疫情防控期間的原創散文作品「妖怪說的」,分享疫情帶來的生活變化和感悟。
她表示「鄉愁」是從小聽到大的詩歌,當晚生動的演繹讓她感覺「鄉愁」就在眼前。
石德華還喜歡「紅色記憶·青春抉擇」等用演詩的方式帶入情境的朗誦。
五年未參加朗誦會的石德華認為,大陸詩歌和文化的傳承舆發展,做得很好,她感覺大陸師生對詩歌的喜愛和認識,及文化自信又更上層樓。
當晚,臺灣詩人白靈帶來了一首自創的詩歌「大戈壁」。該作品創作于甘肅省敦煌行之後,抒發其遇見大陸錦繡山河的震撼和感想。
白靈介紹他從小接受中華傳統詩歌文化的教育,兩岸詩歌文化、人文歷史一脈相承,人為無法割斷。
在他看來,此次線下活動持續一周,涵蓋詩歌節、系列講座、研討會等,形式多樣,將進一步加強兩岸民眾的情誼和理解。
白靈表示沒有比見面更好的交流方式,他希望兩岸能多見面溝通,也歡迎大陸民眾多到臺灣,感受人文歷史及文化。
臺灣老師陳瑞松,是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主任,也是當晚主持人。他表示面對面的方式有溫度,很溫暖。因疫情導致線下詩歌會停辦3年,他期待兩岸通過詩歌等文化藝術教育交流,激發別樣火花。
閩南詩歌節已舉辦7屆,搭建了兩岸詩人、學者和藝術家學術研討及創作交流的平臺。
閩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何紹福表示,希望通過詩歌節及系列活動,弘揚中華優秀詩教傳統,推動兩岸文學文化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