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交所做市交易啟動 提升市場流動性
2023-03-27 點閱數:111,000

北京證券交易所股票做市交易業務日前正式上線啟動,13家做市商為納入首批做市標的的36只個股提供做市服務。從首日交易資料看,做市商買賣成交合計2476萬元人民幣,做市股票成交額較上周日均增長超7%。北交所做市交易實現平穩啟動。
北交所首批做市標的股票共有36隻,其中22隻為北證50成份股,權重占比達58.77%。做市交易是由券商充當做市商,提供雙向報價,報出某檔股票的買入價和賣出價,投資者是和做市商進行直接交易。在競價交易的基礎上,引入做市商開展混合交易,也是包括紐交所、納斯達克等海外成熟市場以及部分新興市場的通行做法。
北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引入做市交易有助於縮小市場買賣價差,降低投資者交易成本。同時,通過引入增量資金,提升市場流動性和穩定性。
做市交易啟動,對北交所市場流動性的提升起到多方面積極效應。資料顯示,首日做市商買賣成交合計2476.03萬元人民幣。當日,北證50指數上漲0.59%,開展做市業務的股票成交金額較上周日均增長7.37%,價格平均上漲1.66%。
自2021年開市以來,北交所市場流動性較精選層已有顯著提升,但總體而言較科創板、創業板仍有一定差距,且存在著流動性分化加劇的現象。近期,北交所密集推出融資融券制度和做市交易業務,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提升市場流動性。
資深新三板評論人、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表示,混合交易並不會改變北交所整體的中長期趨勢,只是增加了市場資金供給,提升了市場成交量和成交金額,「特別是在市場行情差時,有做市商主動買盤,投資者賣的出,行情好時有做市商主動賣盤,投資者買的著」。國泰君安新三板做市業務部總經理陳揚表示,做市商的引入,實際上增加了市場上的專業投資機構,機構投資者的報價相對更加理性。
北交所此次推出做市業務後,各家券商紛紛響應。截至2月17日,共有15家做市商取得上市證券做市交易業務資格。多家券商表示,後續將逐步增加做市數量,全面鋪開。在做市標的選取方面,將聚焦於專精特新企業,重點關注低流動性股票,引導其回歸合理價值。
(孫傑)
北交所首批做市標的股票共有36隻,其中22隻為北證50成份股,權重占比達58.77%。做市交易是由券商充當做市商,提供雙向報價,報出某檔股票的買入價和賣出價,投資者是和做市商進行直接交易。在競價交易的基礎上,引入做市商開展混合交易,也是包括紐交所、納斯達克等海外成熟市場以及部分新興市場的通行做法。
北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引入做市交易有助於縮小市場買賣價差,降低投資者交易成本。同時,通過引入增量資金,提升市場流動性和穩定性。
做市交易啟動,對北交所市場流動性的提升起到多方面積極效應。資料顯示,首日做市商買賣成交合計2476.03萬元人民幣。當日,北證50指數上漲0.59%,開展做市業務的股票成交金額較上周日均增長7.37%,價格平均上漲1.66%。
自2021年開市以來,北交所市場流動性較精選層已有顯著提升,但總體而言較科創板、創業板仍有一定差距,且存在著流動性分化加劇的現象。近期,北交所密集推出融資融券制度和做市交易業務,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提升市場流動性。
資深新三板評論人、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表示,混合交易並不會改變北交所整體的中長期趨勢,只是增加了市場資金供給,提升了市場成交量和成交金額,「特別是在市場行情差時,有做市商主動買盤,投資者賣的出,行情好時有做市商主動賣盤,投資者買的著」。國泰君安新三板做市業務部總經理陳揚表示,做市商的引入,實際上增加了市場上的專業投資機構,機構投資者的報價相對更加理性。
北交所此次推出做市業務後,各家券商紛紛響應。截至2月17日,共有15家做市商取得上市證券做市交易業務資格。多家券商表示,後續將逐步增加做市數量,全面鋪開。在做市標的選取方面,將聚焦於專精特新企業,重點關注低流動性股票,引導其回歸合理價值。
(孫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