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貴妃》梅派藝術鉅作 梅葆玖曾訪台獻唱引旋風
2023-02-20 點閱數:156,642

圖︰1993年梅葆玖赴台在台北中山堂演出,喚醒了許多戲迷的記憶。(中國台灣網提供)
【記者楊之中/綜合報導】由兩岸企業家峰會文創聯盟協同國家大劇院、上海京劇院、弘依梅文化和梅鶴堂文化聯合主辦交響京劇《大唐貴妃》,日前在大陸國家大劇院聖盛大登場,為兩岸深化文化交流、深化融合發展增添强大動力。
1987年兩岸開放交流以來,台灣是掀起「國劇尋根熱」,拜師學藝、兩岸互訪,從同台演出到合作培育台灣京劇新苗,同胞攜手,共促發展,京劇已成為兩岸國人聯絡感情的重要紐帶。
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胸懷,滋養了海派京劇的壯大綿延,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多元創新。京劇藝術家與上海灘文化精英的往來合作,也催生了諸多神話劇和古裝新戲,融合了崑曲、仕女畫,甚至歐洲戲劇而成。
以京劇梅派經典《太真外傳》為藍本,擴展創排的《大唐貴妃》,是新世紀以來最受矚目的京劇作品之一,是梅派藝術的集成之作,其中曾經驚艷世人的「翠盤舞」,在當時驚鴻一瞥,又在近百年裡幾成絕響。
2001年,由梅葆玖組織首排的《大唐貴妃》,在其前身《太真外傳》基礎上,又參考了白居易的《長恨歌》、白樸的《梧桐雨》、洪昇的《長生殿》等名篇名作,綜合梅派藝術的諸多成果,進行整合併創新而成,並在多方協作下,獲得巨大成功。
此舉是繼梅蘭芳《太真外傳》之後,梅派藝術的又一巍峨豐碑。
《大唐貴妃》的首排,緣起2000年底的「上海國際藝術節」,梅葆玖與當時分管文化工作的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討論時,提到了父親梅蘭芳生前的一個夙願:對《太真外傳》進行改造,希望能與上海合作。
這個想法,恰逢上海全新的文化思路吻合,雙方一拍即合,終能打破「一團一戲」的藩籬,拉通傳媒和院團,匯集南北力量創排完成。
在藝術創新上,創作團隊發現,京劇完全可以融合到西洋交響樂中,而且用西洋作曲法來創作京劇音樂和唱腔,有很大的空間。
於是,《大唐貴妃》中就有了優美的《梨花頌》,上海申辦2010年世博會時,由漢堡交響樂隊演奏的《梨花頌》,就大受歡迎。
梅葆玖曾於1993年、1996年和2008年赴台演出和舉行講座,引發台灣不同年齡段戲迷狂熱追星,推動了戲曲這份珍貴的傳統文化瑰寶鮮活地在台灣存續。
他雖身在大陸,卻一直與台灣戲迷持續互動;他在台灣的弟子魏海敏和他在北京的弟子胡文閣,曾在2016年央視中秋晚會、2017年全國台聯和中央電視台聯合主辦的「兩岸一家親——紀念兩岸開放民間交流30週年特別節目」等場合,同台獻唱《大唐貴妃》選段。
《大唐貴妃》是梅派藝術的精品鉅作,也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紐帶,在兩岸各個年齡階段,包括年輕群中擁有眾多粉絲。
圖說:《大唐貴妃》劇照。(中國台灣網提供)
![]()
![]()
![]()
此次展演是該劇首演20年後再進京,同時也是在中國大陸舞台藝術最高殿堂國家大劇院的首演。這樣一個京劇藝術的里程碑式節點與峰會在兩岸交流所承擔的重要作用緊密的融為一體,體現了特別意義。
【記者楊之中/綜合報導】由兩岸企業家峰會文創聯盟協同國家大劇院、上海京劇院、弘依梅文化和梅鶴堂文化聯合主辦交響京劇《大唐貴妃》,日前在大陸國家大劇院聖盛大登場,為兩岸深化文化交流、深化融合發展增添强大動力。
1987年兩岸開放交流以來,台灣是掀起「國劇尋根熱」,拜師學藝、兩岸互訪,從同台演出到合作培育台灣京劇新苗,同胞攜手,共促發展,京劇已成為兩岸國人聯絡感情的重要紐帶。
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胸懷,滋養了海派京劇的壯大綿延,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多元創新。京劇藝術家與上海灘文化精英的往來合作,也催生了諸多神話劇和古裝新戲,融合了崑曲、仕女畫,甚至歐洲戲劇而成。
以京劇梅派經典《太真外傳》為藍本,擴展創排的《大唐貴妃》,是新世紀以來最受矚目的京劇作品之一,是梅派藝術的集成之作,其中曾經驚艷世人的「翠盤舞」,在當時驚鴻一瞥,又在近百年裡幾成絕響。
2001年,由梅葆玖組織首排的《大唐貴妃》,在其前身《太真外傳》基礎上,又參考了白居易的《長恨歌》、白樸的《梧桐雨》、洪昇的《長生殿》等名篇名作,綜合梅派藝術的諸多成果,進行整合併創新而成,並在多方協作下,獲得巨大成功。
此舉是繼梅蘭芳《太真外傳》之後,梅派藝術的又一巍峨豐碑。
《大唐貴妃》的首排,緣起2000年底的「上海國際藝術節」,梅葆玖與當時分管文化工作的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討論時,提到了父親梅蘭芳生前的一個夙願:對《太真外傳》進行改造,希望能與上海合作。
這個想法,恰逢上海全新的文化思路吻合,雙方一拍即合,終能打破「一團一戲」的藩籬,拉通傳媒和院團,匯集南北力量創排完成。
在藝術創新上,創作團隊發現,京劇完全可以融合到西洋交響樂中,而且用西洋作曲法來創作京劇音樂和唱腔,有很大的空間。
於是,《大唐貴妃》中就有了優美的《梨花頌》,上海申辦2010年世博會時,由漢堡交響樂隊演奏的《梨花頌》,就大受歡迎。
梅葆玖曾於1993年、1996年和2008年赴台演出和舉行講座,引發台灣不同年齡段戲迷狂熱追星,推動了戲曲這份珍貴的傳統文化瑰寶鮮活地在台灣存續。
他雖身在大陸,卻一直與台灣戲迷持續互動;他在台灣的弟子魏海敏和他在北京的弟子胡文閣,曾在2016年央視中秋晚會、2017年全國台聯和中央電視台聯合主辦的「兩岸一家親——紀念兩岸開放民間交流30週年特別節目」等場合,同台獻唱《大唐貴妃》選段。
《大唐貴妃》是梅派藝術的精品鉅作,也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紐帶,在兩岸各個年齡階段,包括年輕群中擁有眾多粉絲。
圖說:《大唐貴妃》劇照。(中國台灣網提供)
此次展演是該劇首演20年後再進京,同時也是在中國大陸舞台藝術最高殿堂國家大劇院的首演。這樣一個京劇藝術的里程碑式節點與峰會在兩岸交流所承擔的重要作用緊密的融為一體,體現了特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