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北京安徽會館 這些清朝的“名人”們都去過
2022-11-23 點閱數:99

北京安徽會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後孫公園胡同3號、25號、27號,原是安徽省人士在北京的會館。安徽會館戲樓是北京市現存的四座民間大戲樓之一。
清代中期的「孫公園」曾改建為多家會館。《宣武區志》中記載:「安徽會館(后孫公園5號)、台州會館(后孫公園10號)、福建泉郡會館(后孫公園6號)、江蘇錫金會館(前孫公園7號)、湖北沔陽會館(前孫公園6號)、廣州七邑會館(前孫公園12號)」。這些會館中,規模最大的是安徽會館,同時也是京城最大的一座會館。
安徽會館位於后孫公園胡同路北,今門牌為后孫公園3號、25號、27號。1951年後,后孫公園3號和5號曾是兩所小學(后孫公園一小和二小),兩所小學合併後名為后孫公園小學,之後小學撤銷併入北京四十三中學。25號是會館的正院,門前的一對石門墩造型特別。27號是會館的西院,原是一大雜院,最多時住有60多戶人家。
清末,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安徽籍人,富貴功名者較多,安徽官員吳廷棟等人提出需要一所大型會館作為在京活動場所。同治七年(1868年)這個倡議得到李鴻章的重視,以李鴻章為首的安徽官員和淮軍將領一共154人捐資,並選址於「孫公園」內研山齋處建造一座高官名士匯集之所。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開始建造安徽會館,同治十年(1871年)會館落成。
早期建成的安徽會館規模並不大,後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和光緒十年(1884年)有過兩次擴建,擴建後的安徽會館非常有特色。但安徽會館的用途與其他會館不同,這裡不接待一般進京應試的考生住宿,只接待州、縣正副參將以上的官員。
安徽會館面積9000多平方米,分為中、東、西三路庭院,每路皆為四進。館內有一座戲樓,其規模為京師之冠。會館正門位於會館中路前端,面闊5間。據《安徽會館簡介》:「正房內懸掛書有皖籍中試者姓名的匾額,套院中有祭祀朱熹及歷代名臣的神樓。戲樓是中路規模最大的建築,系舊京城四大會館戲樓之一。東路為鄉賢祠,有思敬堂、奎光閣等建築。西路為接待用房。
北部原有花園,面積1300餘平方米,有假山、亭閣、池塘和小橋等,現僅存一座碧玲瓏館,李鴻章曾在此接待過朝鮮使臣。會館建築除花園大部分已無存外,其他基本格局保持尚好。」
建成後的安徽會館吸引著無數名人誌士,盛極一時。同治、光緒年間,著名徽班三慶班及名角程長庚、丑角劉趕三等常在此演出,著名的京劇老生譚鑫培、淨角裘盛戎等亦先後演出於此,京師文化與徽州文化在這裡交融綻放。安徽會館的戲樓是有歷史底蘊的,清康熙時期,保和殿大學士梁清標就曾在當時的「孫公園」大戲樓演出過洪昇所著的《長生殿傳奇》。
光緒十五年(1889年),安徽會館的臨院失火,導致會館殃及其中,館內被火燒毀大半。在方汝紹、孫家鼐等人的強力建議下,李鴻章下決心重修會館。至次年八月重建工程竣工。修復後的會館更加的金碧輝煌,成為京城會館之冠。
在李鴻章主政時期,安徽會館曾被稱作紫禁城之外的小內閣,很多影響朝政的決策都是在這裡醞釀的。戊戌變法前,這裡曾經是維新派的活動場所。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在這裡創辦強學會,出版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張維新派報紙《萬國公報》,成為宣傳維新思想的主陣地。當時該報公開的編輯部地址是「京都宣武門外后孫公園」。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安徽會館被德國侵略軍佔領。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李鴻章去世,安徽會館由此逐漸陷入困境。而後加之經費拮据,管理不力,除留部分辦公區域外,會館其餘房舍均開始對外出租。
1984年,安徽會館戲樓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安徽會館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名錄。這座曾經的京師第一會館,將在修繕後再續宣南文脈。
(黃永順)
清代中期的「孫公園」曾改建為多家會館。《宣武區志》中記載:「安徽會館(后孫公園5號)、台州會館(后孫公園10號)、福建泉郡會館(后孫公園6號)、江蘇錫金會館(前孫公園7號)、湖北沔陽會館(前孫公園6號)、廣州七邑會館(前孫公園12號)」。這些會館中,規模最大的是安徽會館,同時也是京城最大的一座會館。
安徽會館位於后孫公園胡同路北,今門牌為后孫公園3號、25號、27號。1951年後,后孫公園3號和5號曾是兩所小學(后孫公園一小和二小),兩所小學合併後名為后孫公園小學,之後小學撤銷併入北京四十三中學。25號是會館的正院,門前的一對石門墩造型特別。27號是會館的西院,原是一大雜院,最多時住有60多戶人家。
清末,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安徽籍人,富貴功名者較多,安徽官員吳廷棟等人提出需要一所大型會館作為在京活動場所。同治七年(1868年)這個倡議得到李鴻章的重視,以李鴻章為首的安徽官員和淮軍將領一共154人捐資,並選址於「孫公園」內研山齋處建造一座高官名士匯集之所。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開始建造安徽會館,同治十年(1871年)會館落成。
早期建成的安徽會館規模並不大,後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和光緒十年(1884年)有過兩次擴建,擴建後的安徽會館非常有特色。但安徽會館的用途與其他會館不同,這裡不接待一般進京應試的考生住宿,只接待州、縣正副參將以上的官員。
安徽會館面積9000多平方米,分為中、東、西三路庭院,每路皆為四進。館內有一座戲樓,其規模為京師之冠。會館正門位於會館中路前端,面闊5間。據《安徽會館簡介》:「正房內懸掛書有皖籍中試者姓名的匾額,套院中有祭祀朱熹及歷代名臣的神樓。戲樓是中路規模最大的建築,系舊京城四大會館戲樓之一。東路為鄉賢祠,有思敬堂、奎光閣等建築。西路為接待用房。
北部原有花園,面積1300餘平方米,有假山、亭閣、池塘和小橋等,現僅存一座碧玲瓏館,李鴻章曾在此接待過朝鮮使臣。會館建築除花園大部分已無存外,其他基本格局保持尚好。」
建成後的安徽會館吸引著無數名人誌士,盛極一時。同治、光緒年間,著名徽班三慶班及名角程長庚、丑角劉趕三等常在此演出,著名的京劇老生譚鑫培、淨角裘盛戎等亦先後演出於此,京師文化與徽州文化在這裡交融綻放。安徽會館的戲樓是有歷史底蘊的,清康熙時期,保和殿大學士梁清標就曾在當時的「孫公園」大戲樓演出過洪昇所著的《長生殿傳奇》。
光緒十五年(1889年),安徽會館的臨院失火,導致會館殃及其中,館內被火燒毀大半。在方汝紹、孫家鼐等人的強力建議下,李鴻章下決心重修會館。至次年八月重建工程竣工。修復後的會館更加的金碧輝煌,成為京城會館之冠。
在李鴻章主政時期,安徽會館曾被稱作紫禁城之外的小內閣,很多影響朝政的決策都是在這裡醞釀的。戊戌變法前,這裡曾經是維新派的活動場所。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在這裡創辦強學會,出版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張維新派報紙《萬國公報》,成為宣傳維新思想的主陣地。當時該報公開的編輯部地址是「京都宣武門外后孫公園」。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安徽會館被德國侵略軍佔領。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李鴻章去世,安徽會館由此逐漸陷入困境。而後加之經費拮据,管理不力,除留部分辦公區域外,會館其餘房舍均開始對外出租。
1984年,安徽會館戲樓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安徽會館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名錄。這座曾經的京師第一會館,將在修繕後再續宣南文脈。
(黃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