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還原中軸線 正陽橋古碑做「體檢」
2022-09-27 點閱數:119

圖說:考古團隊在給正陽橋疏渠記碑做體檢。(和冠欣/攝)
胡同內,雜草間,正陽橋疏渠記碑佇立其中。正陽橋疏渠記碑是北京中軸線上一處重要文物,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記載了天橋南疏渠之事,石碑見證了中軸線的歷史變遷。
最近,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科技保護研究室主任張濤及團隊正忙著給正陽橋疏渠記碑做「體檢」,一份涉及病害檢測、碑文還原、材質分析等方面的體檢報告初具雛形。
●石碑樣本分析揭開風雨侵蝕秘密
走進紅廟街78號民居小院,穿過密密麻麻的平房小屋,便看到一塊六七米高的石碑,在護欄和雜草的掩映下,很不起眼。提起這塊碑,老街坊都能叨嘮幾句。「打記事兒起,我們院裡的小孩就都愛在這碑旁邊爬上爬下的。」
時光荏苒,這塊石碑飽受風雨侵蝕。張濤團隊分析了北京2010年至今每年的氣溫等多項資料,結合現場提取的石碑樣本,揭開了石碑被風雨侵蝕的秘密。石碑材質樣本分析結果呈純度較高的白雲石成分,幾乎沒有其他雜質存在,由此判斷石碑的材質是以白雲石為主的漢白玉。風化的石筋處有大量重晶石和石英,「白雲石極易受到酸雨的腐蝕,重晶石和石英均不易溶於酸,可在酸雨侵蝕中保留下來,在石碑表面以石筋的形式體現。」張濤解釋。
團隊還發現,石碑表面還有深灰色的水銹結殼,主要成分為石膏,「降雨過程中,石碑表面被酸雨腐蝕生成硫酸鈣,硫酸鈣大量沉積在石碑表面,形成了水銹結殼。」
●虛擬復原超95%的漢文碑文
在風雨侵蝕下,正陽橋疏渠記碑碑文已模糊不清,還原文物的歷史原貌,是張濤團隊的一項重要任務。「數位化採集和虛擬修復技術幫了大忙。」張濤介紹,團隊先運用三維鐳射掃描器360度掃描碑身,在電腦中構建出石碑的三維實景模型,再用攝像機拍攝碑文,將照片輸入電子系統生成碑文的電子拓片,「全程對石刻文物無損,所獲得的文字、紋飾能夠滿足石刻文字的拓印要求,並提高30%至80%的文字識別率,是保存及還原古代石刻文字資料的一種重要手段。」
基於三維模型和電子拓片,團隊對石碑碑文資訊進行提取識別,還查找了大量文獻、對應四庫全書內容,對未能識別部分進行補充。「最終,我們復原了超95%的碑文漢文部分,滿文部分雖相較漢文有所缺失,但也實現了復原的新突破。」
●中軸線更多文物有望“智慧”展示
經過細緻的「體檢」,找到「病症」後,文物醫生還打算利用數位化手段為正陽橋疏渠記碑「開藥方」。「對碑刻文物進行病害研究,虛擬復原石碑上的文字,還原石碑在不同時空變化,將為保護、修復和利用文物提供資料和技術支援。」 張濤說。
張濤團隊還計畫逐步對中軸線上消失、殘缺、變化的文物所依託的自然、歷史文化條件變遷和病害機理深入研究,虛擬修復碑刻文字。未來,永定門北禦道、永定門甕城、正陽橋及鎮獸、先農壇地祇壇及石龕、地安門、前門甕城、大清門等一系列中軸線上的遺產點有望通過智慧化手段整體展示,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李祺瑤、何蕊)
胡同內,雜草間,正陽橋疏渠記碑佇立其中。正陽橋疏渠記碑是北京中軸線上一處重要文物,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記載了天橋南疏渠之事,石碑見證了中軸線的歷史變遷。
最近,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科技保護研究室主任張濤及團隊正忙著給正陽橋疏渠記碑做「體檢」,一份涉及病害檢測、碑文還原、材質分析等方面的體檢報告初具雛形。
●石碑樣本分析揭開風雨侵蝕秘密
走進紅廟街78號民居小院,穿過密密麻麻的平房小屋,便看到一塊六七米高的石碑,在護欄和雜草的掩映下,很不起眼。提起這塊碑,老街坊都能叨嘮幾句。「打記事兒起,我們院裡的小孩就都愛在這碑旁邊爬上爬下的。」
時光荏苒,這塊石碑飽受風雨侵蝕。張濤團隊分析了北京2010年至今每年的氣溫等多項資料,結合現場提取的石碑樣本,揭開了石碑被風雨侵蝕的秘密。石碑材質樣本分析結果呈純度較高的白雲石成分,幾乎沒有其他雜質存在,由此判斷石碑的材質是以白雲石為主的漢白玉。風化的石筋處有大量重晶石和石英,「白雲石極易受到酸雨的腐蝕,重晶石和石英均不易溶於酸,可在酸雨侵蝕中保留下來,在石碑表面以石筋的形式體現。」張濤解釋。
團隊還發現,石碑表面還有深灰色的水銹結殼,主要成分為石膏,「降雨過程中,石碑表面被酸雨腐蝕生成硫酸鈣,硫酸鈣大量沉積在石碑表面,形成了水銹結殼。」
●虛擬復原超95%的漢文碑文
在風雨侵蝕下,正陽橋疏渠記碑碑文已模糊不清,還原文物的歷史原貌,是張濤團隊的一項重要任務。「數位化採集和虛擬修復技術幫了大忙。」張濤介紹,團隊先運用三維鐳射掃描器360度掃描碑身,在電腦中構建出石碑的三維實景模型,再用攝像機拍攝碑文,將照片輸入電子系統生成碑文的電子拓片,「全程對石刻文物無損,所獲得的文字、紋飾能夠滿足石刻文字的拓印要求,並提高30%至80%的文字識別率,是保存及還原古代石刻文字資料的一種重要手段。」
基於三維模型和電子拓片,團隊對石碑碑文資訊進行提取識別,還查找了大量文獻、對應四庫全書內容,對未能識別部分進行補充。「最終,我們復原了超95%的碑文漢文部分,滿文部分雖相較漢文有所缺失,但也實現了復原的新突破。」
●中軸線更多文物有望“智慧”展示
經過細緻的「體檢」,找到「病症」後,文物醫生還打算利用數位化手段為正陽橋疏渠記碑「開藥方」。「對碑刻文物進行病害研究,虛擬復原石碑上的文字,還原石碑在不同時空變化,將為保護、修復和利用文物提供資料和技術支援。」 張濤說。
張濤團隊還計畫逐步對中軸線上消失、殘缺、變化的文物所依託的自然、歷史文化條件變遷和病害機理深入研究,虛擬修復碑刻文字。未來,永定門北禦道、永定門甕城、正陽橋及鎮獸、先農壇地祇壇及石龕、地安門、前門甕城、大清門等一系列中軸線上的遺產點有望通過智慧化手段整體展示,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李祺瑤、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