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頭加速開發 成海上花園
2018-09-12

「推進融合發展、共建海上花園」,是今年浙台合作周溫州會場首屆兩岸融合發展論壇的主題,溫州市洞頭區建設飛躍發展,已成兩岸同心的海上花園。
參加首屆兩岸融合發展論壇的嘉賓,十三日實地參訪洞頭區,觸目盡是「海灣相連,石屋相望;海天一色,綠色相映;海霞文化,鄉愁相傳」,景色瑰麗,令人流連忘返。
洞頭的望海樓,是國家四A級旅遊景區,有「氣吞吳越三千里,名貫東南第一樓」之稱號,是到溫州旅遊必去的景點。
望海樓景區裡有山門、顏延之雕像、詩詞碑廊、主樓、泓澄亭心賞亭、同輝亭、品茗閣、海洋動物故事園等組成,景色怡人。
台灣高雄有座半屏山,浙江洞頭也有半屏山,洞頭諺語說:「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洞頭,一半在臺灣」,半屏山已成神州東方第一屏嶂,兩岸人民的相思起點。
洞頭是全國十四個海島區(縣)之一,擁有大小島嶼三○二個,區域總面積二八六二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一五三‧三平方公里。
洞頭現轄五街道、一鎮、一鄉,戶籍人口十五‧五萬。二○一五年七月撤縣設區,成為溫州市的主城區之一。二○一七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九十‧一億元。其特色有三:
一是海峽兩岸交流自然親近。洞頭與臺灣地緣接近、人文親近、民俗相近,是浙江省首批對台工作重點縣,獲批海峽兩岸(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先行試點。
狀元嶴港至基隆港僅一三八海裡,是浙江與臺灣最近的海上直航港口;相鄰的溫州龍灣機場直航桃園機場,僅需五十分鐘,空中直航最快。
洞頭六十%人口是閩南後裔,講純正的閩南話;臺胞臺屬一‧九萬人,其中臺屬一‧五萬人,約占全區人口的十%,民間民俗文化同根同源。
在宗教文化、歲時節俗、婚喪嫁娶、飲食習慣等方面,洞頭人都保留相似的傳統。鄉愁詩人余光中曾為洞頭題字:洞天福地,從此開頭!。
二是海島生態旅遊別有洞天。洞頭冬暖夏涼,生態優美,空氣環境品質常年保持國家一級標準,近岸海域一、二類水質比重最高達八十四‧六%,是國家四A級旅遊景區、全國海釣基地,建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樓望海樓,獲評「中國七夕文化之鄉」。
島上存有明、清、民國及現代不同時期的石頭老厝,花崗、金嶴、白迭等村落保存較為完整,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三是海洋綜合發展潛力無限。洞頭漁場是浙江第二大漁場,擁有魚蝦蟹類三百多種,是中國羊棲菜之鄉和浙江省紫菜之鄉。
溫州港兩個核心港區在洞頭,可建三十萬噸級泊位,已建成一個五萬噸級油氣碼頭、二個五萬噸級(兼靠十萬噸級)集裝箱專用泊位和一個國際郵輪泊位。【記者劉大川/洞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