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兒少調查:35%不快樂 23%曾遭霸凌
2021-04-02

圖說:基督教救助協會在兒童節前,發布對1919陪讀班中1136名學童進行的生活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經常不快樂或偶而感到快樂的孩子占35%,且高達94%的孩子,生活中至少有一項讓他們憂慮的事。 (中央社,基督教救助協會提供)
兒童節即將來臨,基督教救助協會2日發布針對一九一九陪讀班兒童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有三十五%孩子經常不快樂或偶而感到快樂,二十三%曾有被霸凌經驗,當中有二十九%選擇默默承受、不願求助。
基督教救助協會在兒童節前,發布針對一九一九陪讀班中一千一百三十六名學童進行的生活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經常不快樂或偶而感到快樂的孩子占三十五%,且高達九十四%的孩子,生活中至少有一項讓他們憂慮的事。
此外,在學校生活中,陪讀班的孩子有二十三%曾在學校受到霸凌,被霸凌的行為中,以「被同學惡意孤立排擠」最高、達六十五%,其次是「被同學惡意的語言恐嚇或威脅」超過五十%。且被霸凌的孩子來自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的占五十八%,比來自雙親家庭的四十二%高出了十六%。
進一步調查孩子面對霸凌的處理方式,有三十七%會選擇告訴老師,二十九%選擇默默承受,只有十一%會告訴家裡的大人,而有超過五十%的孩子會害怕上學或不願與人互動,感到沮喪的有三十八%,甚至有十七%會有自殺或自殘等念頭或行為。
基督教救助協會指出,雖然雙親家庭不一定就家庭功能健全,但若已經濟弱勢,再加上單親或隔代教養,則家庭功能的確容易不彰,導致孩子身心需求被忽略,造成學習弱勢、社交障礙、衛生不佳等問題,甚至被霸凌的風險也會增加。
救助協會表示,雖然被霸凌的孩子有近五成會選擇向老師或家中大人求助,但大人們常輕忽霸凌造成的影響或認為「沒什麼大不了」、「不要理他就好」,以致讓孩子心理蒙上陰影,甚至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影響未來的人格發展與人際關係。
救助協會指出,當孩子遇到霸凌,大人必須適時地傾聽與陪伴,讓受傷情緒得到抒發,才能幫孩子走出陰霾。【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