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金變菜土 農民無語問蒼天
2021-02-23
農曆年前葉菜平均價格每公斤二十幾元以上,利多帶來利潤;過完年竟然大崩盤,被喻為菜王的高麗菜,過年前每公斤三十多元,過完年之後,交易價如洩洪般,直線下墜,高麗菜目前平均交易價為每公斤五元,下品價格只剩二元五角,連付工資都不夠;有農民為節省僱工採收成本,以一顆十元開放民眾自己採,甚至有人直接耕鋤做堆肥,菜金又變成菜土,農民無語問蒼天。
二十一日時值全國各地方農會選舉,農民聚集在投票所,大家談論關心的話題並非選舉,而是大吐苦水,感嘆「歹年冬」;只盼學校開學後,多了營養午餐需求,紓解滯銷壓力,讓菜價回穩,給農民合理價格,彌補血本無歸的虧損。
屬於冬季大盛產的蔬菜產銷失調浮現,供過於求,市場制失靈、失控,換言之,農委會的預警措施被大量湧入市場交易的蔬菜重重打了一巴掌,取而代之的是生產者遭利空反噬。
最近,街坊菜販叫賣「俗菜」任君挑選,如此情況對家庭主婦而言最寬心,不必為沉重的支出負擔叫苦,趁著現在的蔬菜品質好、價格便宜,大口享受蔬菜美食正是時候;但是站在農民立場想想,在烈日下揮汗耕作,最後的結果是沒有利潤可言,甚至是虧損,情何以堪。
農民自嘲農業經營想要獲得利潤,除了高超技術之外,還要看老天臉色,靠天災幫忙以及碰運氣,否則想保住本錢十分困難,更遑論賺錢。
蔬果交易價暴漲或暴跌反應出農民的無奈,欠收時價格上揚,只有少數幸運種植的農民得到利潤,現在則多數農民為供過於求叫苦。
冬季適合蔬菜成長,只要沒有寒流,氣候適宜必定豐收,交易價反而重挫;甚至濺價如土,僱工採收運到市場交易不敷運費和工資支付,農民經營產業能否獲利,完全看老天臉色,政府反而是力猶未逮,怎不令農民「怨嘆」。 (記者/葉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