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西洋樓 原來是彩色
2021-02-05

圖說:琉璃修復是圓明園挑戰全新領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圓明園的西洋樓是素色的,事實上它的原貌絢若彩虹;圓明園管理處正在進行修復1860三期文物修復印證了這一觀點。圓明園此次將完成24件瓷器、5件琉璃共29件文物的修復,這也是圓明園首次嘗試對琉璃構件進行修復。
圓明園修復琉璃件卻比較少見;目前對於琉璃構件的修復大多採用傳統方式進行,但琉璃本身的顏色無法保留。
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說,「我們這次挑戰全新領域,首次嘗試對琉璃構件進行修復,是要重現西洋樓的彩色原貌」。
●1860英法聯軍後 只剩斷壁殘垣
遊客參觀西洋樓的時候,那些精美雕刻的乳白色石柱必是打卡的標誌。在遊客印象中,西洋樓是素色的,然而通過考古、歷史檔案查詢等一系列研究發現,在1860年英法聯軍之役前,被焚毀之前西洋樓是色彩繽紛的,經歷戰爭浩劫後付之一炬,只剩下了斷壁殘垣和殘破的琉璃構件。
陳輝說,西洋樓是西洋外表中國心,柱子內部是木頭的,然後砌上磚,最外層是西方人常用的大理石,而大理石上的很多西洋紋飾用的就是琉璃構件,通過榫卯的方式嵌入;琉璃構件顏色豐富,有黃綠色、天青色、翡翠色等。
●清理粘貼上釉 還古件原貌
圓明園管理處首次將5件琉璃構件列入修復1860三期計畫,通過清理、預拼接、粘接、補配、找平、作色、繪紋飾、上釉等方式,努力還原琉璃構件的原始風貌。
修復1860三期還將修復康熙青花龍鳳紋碗、康熙黃釉纏枝花紋盤、康熙鬥彩水仙靈芝杯、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等24件瓷器。瓷器文物的保護修復要經過分揀、拆解、清洗、粘接、補配、拋磨、作色和上釉。
隨著考古工作不斷推進,圓明園遺址內出土的瓷器碎片高達10萬餘片,大部分為清代官窯瓷器。
圓明園修復1860文物修復工作第一期已完成青花纏枝蓮瓷繡墩、康熙團龍紋瓷碗等6件瓷器的修復工作,第二期已完成雍正青花碗、地天母佛像等11件文物的修復工作。
與此同時,圓明園管理處還對修復文物進行3D掃描,並將資訊收入圓明園線上數位博物館,遊客可在圓明園微信公眾號上觀看。(文/葉曉彥 攝/王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