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學SDGs講座 分享援建人道建築
2021-01-12

因為他,距台灣數千公里之遙、顛沛流離的敘利亞難民也能感受到「Taiwan Can Help」溫暖。「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執行長裘振宇,日前出席國立高雄大學國際事務處SDGs講座〈見圖〉,分享中心建造遭遇挑戰與溝通過程,令他深刻體悟「有工作才有希望」道理,也盼望各界持續關心與伸出援手,包括支持「一○○一喵(汪)」活動。
高雄大學行政副校長曾梓峰到場致意。曾說他一九八七年赴德攻讀博士學位,當時德國推行跨域學習,例如他就讀建築系,被要求跟土木系、經濟系、法律系跨域共學,學習對話溝通、了解他人立場,「剛開始雞同鴨講,很痛苦。」
但度過磨合期後就是心智視野大開,因此他十分支持鼓勵年輕人勇敢壯遊,人生很長,大膽嘗試多方(跨域)學習,接觸不同城市。
曾梓峰提醒,不應只以人道主義看待難民議題,尤其這群飽受烽火敘利亞民眾,在型態上受難,但不代表其身分地位次等低劣,而是人類文明發展衝突,必須嚴肅看待。
●台土合作建造難民公民中心
「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為中華民國政府出資,土耳其南部哈泰省雷伊漢勒巿提供土地與部分資金共同建造「人道建築」,預算僅台幣一二○○萬元,自二○一六年至二○二○年十月九日建築主體完工營運,盼為這座飽受戰火摧殘苦難城市及居民重建希望。
裘振宇為台灣人,任教土耳其畢爾肯特大學,也是專任教授中唯一亞洲面孔。裘表示,二○一一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逾五六○萬人逃離家園進入黎巴嫩、約旦、土耳其等多國,土耳其政府收容逾三六○萬名難民,而近敘利亞邊境、人口僅十萬人口雷伊漢勒巿,卻湧入十二萬難民,甚至夾雜恐怖分子,導致不斷遭受炸彈自殺攻擊,成為受苦難最深城市,這也是台灣與土耳其合作主因:建立台灣中心。【記者李三輪/高雄報導】